美国海外电视网

时事新闻 评论天下

  • 中國為何”碰瓷”美國?專家:企圖印太稱霸

    本台”亞洲很想聊”聚焦中共近期在台海、南海軍事挑釁作為

    近日,中國的軍機戰艦連續在南海和台海與美軍發生摩擦。在本台最新一期的《亞洲很想聊》節目中,有專家認為這一連串的舉動就是習近平所指的”驚濤駭浪”,中國企圖藉此在印太稱霸。

    美軍導彈驅逐艦鍾雲號(USS Chung-Hoon )與加拿大皇家海軍巡防艦蒙特利爾號(HMCS Montreal)3日例行性穿越台灣海峽,遭中國海軍052D型驅逐艦蘇州號近距離挑釁。隔一日,軍事粉絲專頁“ TaiwanADIZ ”公佈一段影片,顯示蘇州號艦現身東部海域北緯24度22分,東經122度28分,旁邊有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航驅逐艦(DE-230)神通號監控。而此前,解放軍一架殲16戰機也曾在南海上空,近距離逼近一架美軍RC-135偵察機。

    旅美時事評論人士程曉農在本台《亞洲很想聊》節目中指出,在香港01刊登的一篇標題為《我艦奉命撞擊你艦》的文章中,當年蘇聯海軍遇上美軍時使用的信號旗,就是“我艦奉命撞擊你艦” 。“中共這次說是(中共)中央軍委下令這麼幹的,故意製造摩擦。”程曉農推測。

    旅美時事評論員程曉農形容,中共進入執政七十多年來最危險的階段。 (節目截圖)
    旅美時事評論員程曉農形容,中共進入執政七十多年來最危險的階段。(節目截圖)

    程曉農:中國企圖在台海、南海以沖突逼退美國

    程曉農在節目中分析,此次,美國軍艦在台海國際海域行使自由航行時,中國軍艦故意從前方切過,製造撞艦的可能性;另一起在南海發生的軍機險擦撞事件,美國堅持相關海域為公海,但是中國堅稱南海為其領海,國際法對它不管用,這就是國際霸權。

    程曉農:“中共故意這麼做只有一個目的,想要逼退美國。用武力的衝突確認要佔領的國際海域,我說了算,誰也不讓。”美國此次是與加拿大海軍聯合執行穿越台海任務,為何中方軍艦隻針對美艦而來?“這絕對有目的性,甚至是經過訓練的一種準戰爭行為。”台灣的政大國關中心資深研究員宋國誠在節目下了這樣的註解。

    台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資深研究員宋國誠稱,中國的挑釁行為是"空中碰瓷"、"海上逼艦"。 (節目截圖)
    台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資深研究員宋國誠稱,中國的挑釁行為是空中碰瓷、海上逼艦。(節目截圖)

    宋國誠:中國”碰瓷”是準戰爭行為

    宋國誠進一步解釋,不管是軍機逼近或是海上的攔截行為,這是中國膽小鬼遊戲(chicken game)的冒險行為,蓄意以自己制定的規則,否定國際秩序公認的合理規則,破壞和顛覆就是一種準戰爭行為。他稱之為,“空中碰瓷”或是“海上逼艦” 。“這是一種勒索行為,一方面希望把美國在此區域軍事存在排斥出去,好讓中共能把南海宣稱為它的後院,把台海宣稱為它的內海,實行對亞太地區的佔領和一種霸權的行為。”宋國誠說。

    宋國誠認為,中國在做軍事豪賭,以狂熱民族主義與美國對抗,它講求的是犧牲奉獻、壯烈成仁,完全不計後果、不做理性的估算。他說,中共至今仍未讀懂,美國具有毀滅中國的能力:“我覺得中共是傻了,美國現在已經完全充分準備、部署好和中共打一場世紀大戰的所有的準備。過去這一年,包括濱海作戰、反奪島作戰、反灘頭作戰都做了充分的部署。”

    中國面臨七十年來最”驚濤駭浪”時刻

    今年五月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出席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及當前國家安全問題複雜、艱難程度明顯加大,國安委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

    程曉農解讀,中國國內各種問題已經行之有年,但並不到風高浪急的地步,習近平所說的“驚濤駭浪”應是指中美冷戰升級到一個全面固定化的格局,就是中共退無可退。但是中國點燃美中“冷戰”持續惡化,第一是軍事挑釁,其次是外交對抗,第三是科技封鎖。他認為,目前問題已經進入深水區,到了中國無法控制的局面。

    程曉農:“共產黨是點火的這一方,把麻煩挑起後不能夠退縮,因為退縮會把整個共產黨正當性、合法性毀掉。對中共而言,現在真的進入了執政70年來最危險的階段。”“現在可用八個字概括:內外交迫、江山動搖。”宋國誠指出,中國國內經濟下行,四十個城市兩百萬家商企倒閉,青年失業居高不下,薪資下滑,外匯流失、外資撤退,國內危機多點爆發;加上外在環境持續惡化,G7廣島峰會乃至北約不僅把集體安全限定在歐洲,還慢慢要進入印太區域與美國結盟,美國與亞太國家結合所謂的“美盟” ,中國面臨史無前例的壓力。他說,“它現在非常恐懼境外勢力造成顏色革命,之前的白紙革命,習近平感受到壓力立刻宣布解封。”

    宋國誠表示,中共最深層的恐懼是在內外交迫下,步入當年蘇聯解體的後轍,這意味共產黨垮台、毀滅。所以,習近平所說的驚濤駭浪不外就是內外交迫、江山動搖的危機感。

    RFA 記者:黃春梅    責編:陳美華、許書婷、何平 網編:洪偉

  • 香港“反送中”運動四周年:禁書、禁語、自我審查與被“再教育”

    • 李澄欣 BBC中文記者

    2019年香港政府宣布修訂《逃犯條例》引發席捲全港的“反送中”示威浪潮,官方將其定性為“顏色革命”並鐵腕鎮壓。2020年北京繞過香港立法會頒布《香港國安法》,標誌著香港“二次回歸”。BBC中文采訪教育、傳媒、公務員等多個界別的前線人員,他們都稱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指官方正從文化上改造香港。

    “現在教書不能講中國、大陸,要講國家。我一開始很不習慣,但現在已經自動改口了。”在九龍一所中學任教的歐老師(化名)對BBC中文說。“教育局會隨機來視學抓到你講錯,你會被視為不專業。”2019年“反送中”運動期間大量教師被“篤灰”(舉報),“白色恐怖”持續至今,她說現在上課仍非常小心,尤其她任教被視為“高危科目”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簡稱公社科)。

    該學科前身是“通識教育科”,課程具有開放性,旨在培養學生關心社會時事及多角度思考,但“反送中”運動後來被親北京建制派指是青年參與抗爭的“元兇”,2020年政府一聲令下宣布改革課程,變為以國情教育主導,同時根據《香港國安法》要求在中小學推行“國安教育”。

    歐老師目前要兼顧校內的相關統籌工作,她說教育局去年到校巡查前,她事先召集中文科、歷史科老師一起檢視校內圖書館藏書,把看似敏感的書籍下架。“我們連呂大樂教授講香港文化、一點都不政治化的書都收走了,以為萬無一失,但他們(教育局)還是找到所謂的禁書,是一些關於中國歷史的英文書。他們當然沒交代下架原因,但大家猜是因為裡面提到’六四’。”

    2019年香港的“反修例”運動開始後,大量年輕人因相關抗議被捕入獄。BBC中文採訪了兩位出獄的“反修例”運動示威者,以及幫助因社運案件入獄人士的支援網絡。今年5月,香港公共圖書館以“清理違法或國安”書籍為名下架超過200本敏感書,大部分是民主派人士的著作,此舉引起社會嘩然。但事實上,這種政治審查早已深入中小學校園。

    “我們學校的英國文學科,多年來都用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莊》做讀本,英文科同事會問,現在還可以教嗎?”另一位在傳統名校任教的公社科主任徐老師(化名)說。她在2019年後也被安排負責校內的國安教育工作,她說同事面對模糊不清的標準感到不安。“局方從來沒有公佈禁書清單,也沒有明文規定什麼不能講,只會出一些課程目標和指引,要你自己猜什麼不能講。”

    她說根據校內人手編排,其他學科的老師須兼教初中公民科,當局已揚言會大幅修改有關課程,但本學年課本仍維持原有版本,當中涉及香港政制和民主價值。“我們已經採用最保守的做法,這部分讓老師照本宣科就算了,但同事們還是非常緊張,不斷問我,這些東西是可以教的嗎?”

    《國安法》與內化的紅線

    香港
    圖像加註文字,2020年6月30日《香港國安法》生效,此後港府在每年4月15日推行“全民國家安全日”活動。

    據香港警務處資料,由2019年6月9日至2022年12月31日,警方在示威活動中拘捕了10279人,當中4010人為學生。而自2020年6月30日《國安法》生效後,至今超過250人涉犯該法被捕,年齡介乎15至90歲。已移居英國的香港社會政策及公共行政學者鍾劍華向BBC中文分析指,香港已進入威權時代,威權管治是建立於權勢,而非有形的條文和法例。

    “其實沒有標準,很視乎當時的管治班子,《國安法》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大陸就是長期用這種方式,法律任由官方詮釋,有時候放鬆,有時候收緊,當大部分人無法得知客觀標準時,唯有靠自己猜,他也希望你猜,你就自然不敢觸碰敏感的東西,這是典型的威權政治特色。”

    香港教師如履薄冰,學生也學會自我設限。徐老師說今年教中一課程的香港歷史,她在堂上講到1966、67年的“九龍騷亂”和“六七暴動”,港英政府出動軍警武力鎮壓。“有學生問,老師你覺得警察做得對嗎?也有學生乘勢追問,你覺得2019年香港警察做得對嗎?我本來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帶起理性討論,但我還未回應,就有其他學生大聲說,噓,這些不要講啦!”“撇除敏感的警權不談,另一節我教香港多元文化和種族,引述《基本法》說所有人不論膚色都有平等權利,包括宗教自由、言論自由等。此時有學生起哄說,香港有言論自由的嗎?其他學生就急不及待制止。”

    香港抗議四周年:“反送中”運動始末回顧

    徐老師坦言,學生受社會大環境影響,由下而上的自我審查非常嚴重。“2019年我們還可以在課堂上討論示威的好處和壞處,很理性地思辨,三年過後,就算我想展開討論學生也不太想參與,學術氣氛非常差。政府的’再教育’很成功,大家都不會暢所欲言表達自己。”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陳家洛對BBC中文指出,過去三年官方透過不斷打壓和拘捕,製造漣漪效應。“什麼都是國家安全,這種無限上綱、無遠弗屆扣帽子的氣氛,令市民自己作出調整,什麼都避諱。”他表示,歷史上納粹德國和蘇聯時期的人民也曾經歷這種生活模式,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失敗後,開明政府倒台,時任副總理胡薩克在國內推動“正常化”(normalization)計劃,發動政治清洗並高壓管治,關押異見分子和用秘密警察監視民眾,人們因為恐懼而自我噤聲,社會逐步恢復“正常”。

    已故捷克前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當時曾描述那是“後極權社會”(post-totalitarianism),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紅線,植根和內化了政治權威,變相成為監控系統的一部分。陳家洛說:“現今香港也一樣,根本不用官方出手,民眾內心那條線已經比官方畫的虛線更低。”

    被削弱的第四權

    香港
    圖像加註文字,2020年8月10日,警方國安處派出200多名警員搜查《蘋果日報》總部,並拘捕多名媒體高層。

    這種社會氣氛讓“港漂”記者Andy(安迪)感到似曾相識,他說身邊的“港漂”朋友都是自由派,偶爾會討論時政,但大家都很警惕。“總是聊到一半就有人慌張地問,電話會不會錄音,會不會被舉報,大家都已經離開中國境內,但還是處於驚恐的狀態。以前只有和大陸人一起才會這樣,現在和香港朋友聊天也一樣了,他們會說,不要再講了,小心被國安抓。”

    安迪在2018年移居香港並加入英文媒體,2019年在前線採訪“反送中”運動,親身體會到近年新聞界的巨變。他說運動初期遇到警察拉起“橙帶”封鎖線,阻止在場記者拍攝。“我先到達,看到橙帶就想轉身離開,隨後一大群香港記者趕到,他們看到橙帶全部一起破口大罵,罵警方妨礙新聞自由,警員自知理虧很快就解封讓傳媒進去。那一瞬間我才醒覺,原來是我有問題,我以前在大陸跑新聞經常被扣留問話,對警察非常恐懼,本能反應是逃,就算搬到香港也像一頭習慣了被牽著繩的狗,但香港記者很清楚自己的權利。”

    惟“反送中”運動期間警權擴大,數月後他採訪時遇到同類事件,記者已變得敢怒不敢言,“只剩下一兩位資深行家還會跟警察理論”。到2020年7月1日、《國安法》生效翌日有市民上街抗議,現場記者更是看到警方防線就主動迴避,這個轉變讓他不勝唏噓。“我當初奔著新聞自由來香港工作,怎知道短短幾個月內,香港記者已經變得和我這些大陸記者一樣了,整個環境都變了。”

    2019年後,傳媒作為第四權、公眾監督機構(public watchdog)的角色已大幅削弱,《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等多間傳媒機構被迫停運,大批新聞工作者被控煽動,據無國界記者的年度新聞自由指數,香港從2019年的第73位,急跌至2023年的第140位。

    除了有形的打壓,也有無形的改造。香港電台、有線新聞、Now新聞相繼人事大地震,空降沒有廣播經驗的政務官和親中人士任高層,在很多新聞的處理上鬧出爭議。在電視台任職的資深記者Maple(化名)形容現時“立場為重、專業為副”,劣幣驅逐良幣,隨著“開台元老”的採訪主任和資深同事相繼離開,她一年前也意興闌珊請辭。“以前大台(TVB)新聞被指很’河蟹’(“和諧”的諧音),也經歷過這種人事變動,但那是歷時十年的過程。現在我們是兩年內就完成,轉變來得極之急速和巨大,我們辛苦累積多年的公信力一下子就沒了。”

    傳媒專業水平下降,客觀效果就是官方話語權增加。Maple說新聞編輯室剩下年資較淺的記者,他們缺乏實戰經驗,上級也無法提供幫助,“所以你會看到很多追訪官員的片段,沒有記者追問和質疑,竟然是全盤接受政府的講法,這就讓官方可以壟斷整個論述。”

    她補充指,電視台多個王牌政論節目遭改動,淘汰了本來的主持,改為邀請官員和立法會議員推銷政策,加上《國安法》下公民團體骨牌式解散,“47人案”後民主派代表人物幾乎全被扣押,更加沒有人上節目發出反對聲音。“不談政治好了,就算是交通、醫療等民生議題,以前如果政府做錯一定被罵到體無完膚,但現在沒人發聲,什麼都輕輕放過。”

    “政治語言”如何改變敘事?

    香港街頭海報
    當局改革香港各級選舉制度,大幅消減民主成分和直選議席,宣稱是“完善”了製度。

    2019年後香港爆發移民潮,其中申請BNO簽證——即英國國民(海外)簽證——移居英國的就有15萬人。香港總商會今年4月的調查顯示,74%企業面臨人才短缺問題,離職僱員有七成是因為移民。但民眾一邊用腳投票,官方就一邊宣傳《國安法》已為香港“撥亂反正”,選舉制度也“完善”了並落實“愛國者治港”,香港已經進入“由亂及治,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特區政府也啟動“你好香港”、“開心香港”等一系列活動,積極對外“說好香港故事”。

    已移居英國的學者鍾劍華表示,這些政治口號就如奧威爾在政治寓言小說《一九八四》裡的“新語”(Newspeak),“老大哥”扭曲語義,通過語言馴化人民服從於極權統治。“這是威權政府慣用的文字魔杖,所謂’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是由他定義的,所謂’完善選舉制度’,實質上是排除異己、民主倒退,但他用中性、正面、美麗的詞語去包裝,從而改變大家的認知。”

    他說這套語言手法在中國大陸非常成功,民眾長期浸淫並受污染,慢慢會被這套邏輯主導。“這就是’小粉紅’現像出現的原因,香港人經歷過文明階段,加上仍有網絡自由,抗疫力相比中國民眾會高一些,但長遠來說,能否與政權長期的洗腦抗衡,這是值得擔心的。”

    他續指,官方正利用語言手法操控敘事,為政治事件定調。“定了調就不能再討論,’反送中’運動的源頭是香港市民擔心修訂《逃犯條例》違反法治保障,但官員無法用辯證過程說服你,就用鬥爭語言貼你標籤,說你是’顏色革命’,講一些結論性(conclusive)的口號,把整件事情的性質套入他的框框裡,就不用辯論。”

    2019年8月,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官員首次公開表示反修例示威是“顏色革命”,其後官方多次指是“黑暴”、“外國勢力”。2023年4月,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問香港時也指,修例風波這場港版“顏色革命”雖然沒能得逞,但這是香港歷史上永遠抹不去的傷疤,像是懸在頭上的警鐘,要時刻警惕街頭暴力捲土重來、“軟對抗”暗中作亂和海外亂港活動倒灌香港。

    隨後,港府官員緊跟夏寶龍的論調,在近期的器官捐贈爭議中,特首李家超強調要警惕國安風險,慎防“軟對抗”。香港警方本週拘捕四名涉嫌盜取他人資料並將其用於企圖取消器官捐贈登記的人士,李家超回應稱“有個別無恥之徒製造大量取消登記的假象,所用手法與’2019年黑暴、港版顏色革命’類似,假借各種理由挑撥矛盾,製造不符現實假象製造破壞”。學者陳家洛說:“任何民生事件都可以提升到’顏色革命’的層次,要是你稍有不滿,他也幫你想好了,那叫做’軟對抗’。”

    香港
    圖像加註文字,特區政府推出”你好香港”、”開心香港”等計劃

    這種新的政治語境,公務員也要重新適應。在港府貿易部門任職中層的靜恩(化名)對BBC中文透露,一些慣用字眼變得敏感,例如“獨立關稅區”要改為“單獨關稅區”,“加油”也不能出現在政府標語及文案,以免讓人聯想到示威標語“香港人加油”。

    她又說,近年幾乎每份文件上呈後都被改到面目全非,上層官員會加入中國大陸的政治術語和口號,並把香港政策置於國家政策的框架之下。“’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現在什麼文件都要加這些字進去,政治正確先行。一些明明很迫切的項目分不到資源,跟這些國家政策有關的項目卻可以很優厚。”她也留意到,國內官場用詞開始滲透公務員體系。“我那天打開電郵,我們的郵件都是用英文寫的,但附件居然寫著什麼’老大難問題’,一看就不是香港人用慣的字,大家看到都反白眼。”

    “正常化”下的“雙面人”

    香港

    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當局要求公務員宣誓擁護《基本法》和效忠香港特區,甚至在《公務員守則》刪除“政治中立”,公務員也被要求完成更多“政治任務”。2022年12月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逝世,港府罕有地要求全體公務員收看追悼大會及默哀三分鐘。

    靜恩憶述,當時每個部門都騰空了會議室,所有同事都要放下工作進去默哀,除非當日請假才可“倖免”。“很多餘,是上面有KPI(關鍵績效指標),每個部門做完要拍照上傳到臉書專頁交功課。這些讓大家反白眼的事情越來越多,但沒辦法,你也不敢不做,大家心照不宣的無奈。”

    在國安法下,教育界也多了“門面功夫”要做,當局規定中小學每週須舉行升旗儀式,並要參加內地考察團。任教公社科的歐老師就說:“明知是政治任務,但我帶學生去內地考察,也會想讓他們學到東西,畢竟認識國情也不是壞事。怎知道教育局安排的團,即日來回去佛山,11小時裡的7小時就花在交通和吃飯,行程差也沒有教育意義,只是為做而做。”

    當局也規定,每個科目都要有維護國家安全的元素,連術科也不例外。“我們的體育科老師想了很久才想到怎樣硬加些國安元素,例如講解球類時說,正如市民要守法,球員也要遵守球例。其實根本亂來,非常荒謬。”

    陳家洛教授表示,2019年後香港“二次回歸”,新時代、新常態下的新作風是模仿(mimicking)。“大家都要很造作,鬥紅、鬥左、鬥爛,我們當然看得很尷尬,但當權者非常樂見。這是維穩手段的一部分,規管大家表面那一層,你要在社會向上爬就必須表現忠誠。”

    他引述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在其代表作《無權勢者的權力》(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中提及的“正常化”時期賣菜大叔故事,大叔在蔬果店櫥窗掛起“全世界工人階級團結起來!”的海報,該標語並非其真實想法,他只是為免自招麻煩而順從政權。

    “香港也形成表裡不一的文化,和中國大陸越來越接近。政權不在乎你是否真心,只在乎你是否順從和配合。當大廈外牆廣告、報章都是鋪天蓋地的表忠,對他來說就好像有啦啦隊,證明自己有多麼深得人心。比起天天出警察、出槍,這是低成本的維穩不二法門。”

    留下來的人“有多乖”?

    香港

    政治學者都指出在目前體制及政治氣氛下,香港能保存多少昔日的價值將取決於民眾的配合程度。

    學者鍾劍華引述哈維爾的主張指,在後極權時代要“活得真誠磊落”(living in truth),“香港已經沒有空間,現在就靠海外港人繼續發聲,講真話”。陳家洛教授則認為,不離開本身的崗位也是一種堅持,“關鍵在於,留下來的人大家有多乖,以及有多認真地乖”。

    中學教師歐老師說,當局規定的校內愛國活動她盡量“少做一點”,譬如每週的升旗儀式理應有“國旗下的講話”,她並沒有全力執行。“我在大陸有很多親戚朋友,有的是老師,他們說大陸的學校也不會這樣每個禮拜’國旗下的講話’。大陸人很聰明,收到命令、拿了經費就算,不用認真實施,現在香港是太瘋狂、太上腦、太傻。”

    徐老師也指,現時教公社科避重就輕,在“違背良心”的議題上輕描淡寫。“你逼我講2019年是’顏色革命’,我真的講不出,那就叫學生回去自己看筆記吧,反正這科已經被閹割,我又何必那麼認真幫官方做’政治宣傳’?或者要講解’完善選舉制度’和’愛國者治港’時,就當成半個笑話地說——如果用幽默的角度去看,現在的香港是挺好笑的。”

    她說由於公社科在大學入學試被改為只有“達標”和“不達標”兩級,而達標難度很低,學生上課的態度也變得敷衍,不到一成人會專心聽課。“他們要么是不配合、喧嘩反叛,要么就是不理你、自己做其他科目的練習。香港的教育制度本來就很功利,現在連通識科都沒有了,學生更加只顧自己,不用關心社會,冷漠和犬儒的氛圍很強,將來孕育出一班很聰明但沒有道德的精英,會很可怕。”

    徐老師坦言,目前製度下難以在教學上啟發學生,她遂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課外活動,為有心的學生舉辦考察團和工作坊,在有限空間培養下一代的人文精神。“社會上還有很多議題值得關心,例如房屋、貧窮、環保問題,帶學生了解這些,起碼讓他們懂得關懷別人。”

    中層公務員靜恩就說,2019年後願意表忠的人上位得很快,但並非所有公務員都要爭上位,更多人是安分守己、默默耕耘。“可以理解上面的人要獻媚,但我們不會盲從,交上去的建議一定還是會依照專業判斷去寫。如果真的要加政治口號,就用折衷方法,加在不顯眼的地方,找了條數(應付要求)就算。我不知道可以堅持多久,但至少要心安理得,不要太噁心。”

  • 美參院外委會通過法案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

    李逸華

    美國國會大廈(資料照)

    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通過法案,要求行政部門推動政策,結束中國在許多國際組織中的“發展中國家”地位。此前,眾議院一致通過類似法案,將指示國務卿制定政策,取消中國在國際組織中使用的“發展中國家”標籤。

    參議院外委會6月8日上午以無異議一致通過名為“結束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法”(Ending China’s Developing Nation Status Act)的法案。該法案確立了美國政策,將在未來的條約和國際組織中反對給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的待遇。法案同時還指示國務卿在現有的條約和組織中的改變機制中,尋求將中國的地位改為“發達國家”。

    法案由參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委員會主席克里斯·範·荷倫(Chris Van Hollen)和小組委員會首席共和黨議員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攜手提出。法案獲得多位跨黨派議員支持,包括共和黨聯邦參議員丹·沙利文(Dan Sullivan)、約翰·科寧(John Cornyn),以及蒂姆·斯科特(Tim Scott)等人。支持這項法案的議員們認為,中國保持發展中國家地位的狀態使得他們在一些國際組織和條約中享有特權和特殊待遇。

    “從經濟和軍事規模到在世界各國的大規模投資,顯然中國已經不再是’發展中國家’,”來自馬里蘭州的民主黨人范-荷倫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說,“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利用這一地位在多邊協議中獲得不公平的優勢。”“我很高興外交關係委員會一致通過了我們的法案,以確保中國不能再在我們作為締約方的國際協議中利用’發展中國家’標籤。”“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有望在經濟上超越美國,”來自猶他州的共和黨人羅姆尼在聲明中寫道,“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繼續被視為是發展中國家是很荒謬的。”

    儘管華盛頓政治氛圍時常處於兩極對立分歧的狀態,但國會民主共和兩黨在如何強硬應對北京所構成的挑戰方面罕見的凝集了高度共識,並成為了少數兩黨能展開合作的議題之一。儘管本屆國會開議至今不到半年,但目前在國會中由跨黨派議員支持和提出的與中國有關的法案就多達了數十條。

    “結束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法”在獲得委員會支持後,接下來將送交參議院全體院會等候表決。目前還不清楚參議院院會何時會針對這項法案進行投票。一部法案要成為正式法律,必須由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同樣的版本,再由美國總統簽署成法。

    今年3月底,眾議院曾以415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全數通過類似的法案。由加利福尼州的共和黨聯邦眾議員金映玉(Young Kim)與維吉尼亞州的民主黨聯邦眾議員傑里·康納利(Gerry Connolly)跨黨聯袂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PRC Is Not A Developing Country Act) 要求美國國務院對國際組織施加影響,把中國重新歸類為高收入、中高收入或者發達國家,而不再視其為發展中國家。法案要求國務院勸說這些國際組織不要讓中國得到任何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

    請同時參閱:美眾議院通過兩項涉中國法案: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制止強摘人體器官

    眾議院進行表決當天,金映玉眾議員在院會說,這項法案將確保中國不能再在世界舞台以真正的發展中國家為代價而享受優惠待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體,佔了全球經濟18.6%,他們的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美國被視為發達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應如此,”身為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的金映玉說。

    中國政府堅稱自己為發展中國家,並批評美國國會試圖推動結束其發展中國家地位的努力是出於要擠壓中國發展空間的政治動機。VOA

  • 五眼聯盟國家加日本發表聯合聲明反對經濟脅迫

    6月9日,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新西蘭、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共同譴責使用與貿易有關的經濟脅迫和非市場政策及做法。路透社報導指,聲明沒有單獨點名其他國家,但似乎是針對中國的一些經貿行為。聲明強調“與貿易有關的經濟脅迫和非市場導向的政策和做法”威脅到多邊貿易體係並“損害國家間的關係”。

    德國漢堡港進行的國際貿易。 © 路透社圖片

    作者:弗林

    聲明發表之前,七國集團(G7)領導人上個月同意了一項新的倡議,以打擊經濟脅迫,並承諾採取行動,確保任何試圖將經濟依賴性變成武器的行為者都會失敗並面臨後果。美國、英國、日本和加拿大是七國集團成員。

    六國政府週五發布的聯合聲明寫道,“使用與貿易有關的經濟脅迫和非市場導向的政策和做法(’非市場政策及做法’),威脅和破壞了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並損害了國家之間的關係。本宣言的目的是表達我們的共同關切,併申明我們致力於加強國際合作,以便有效地阻止和解決與貿易有關的經濟脅迫和非市場政策及做法。”

    聲明稱,“我們對與貿易有關的經濟脅迫和非市場政策及做法表示嚴重關切,這些政策和做法通過扭曲貿易、投資和競爭以及損害國家之間的關係,破壞了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的運作和信心。與貿易有關的經濟脅迫和非市場政策及做法威脅到我們公民的生計,損害我們的工人和企業,並可能破壞全球安全和穩定。”

    聲明指出,“值得關注的非市場政策及做法包括:促進產能過剩的產業政策和做法;普遍的補貼;國有或控制企業的歧視性和反競爭活動;任意或不合理地適用法規;強制技術轉讓;國家支持的盜竊商業機密;政府乾預或指導商業決策;以及監管和市場透明度不足。非市場政策及做法也被用來作為經濟脅迫的工具。”

    聲明補充說,“我們特別關切並反對與貿易有關的經濟脅迫,這種脅迫以濫用、任意或藉口的方式使用或威脅使用影響貿易和投資的措施,以施壓、誘導或影響外國政府採取或不採取某項決定或行動,以實現戰略政治或政策目標,或阻止或乾擾外國政府行使其合法主權權利或選擇。這種與貿易有關的經濟脅迫經常被偽裝成合法的政府監管或公共政策措施,與它所要推進的戰略目標無關。它也可能通過政府對國有、國家控制的或私人企業的委託或指導而間接發生。”

    聲明稱,“我們還嚴重關切全球供應鏈中使用強迫勞動的情況,包括國家支持的強迫勞動。所有形式的強迫勞動都是對人權的嚴重侵犯,也是經濟問題,結束這些做法在道義上是必須的。我們意識到有些國家利用這些做法來賦予不公平的競爭優勢,併申明在全球貿易體系中決不能有這種做法。”

    聲明稱,“我們申明,根據相關的國際規則和規範,本聲明不適用於以透明的方式、真誠地、為合法的公共政策目標而採取和維持的措施。這些合法的公共政策措施包括:健康和安全條例、環境條例、貿易補救措施、國家安全措施和製裁,以及保護金融系統和金融機構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不被濫用的措施。”

    六國政府表示:“我們敦促所有政府不要使用與貿易有關的經濟脅迫和非市場政策及做法,支持基於開放的、以市場為導向的政策和原則的自由和公平貿易,以促進國際貿易關係中的公平競爭和非歧視性待遇,使所有經濟體受益,並幫助確保所有人的共同繁榮。”

    六國政府稱,“我們承諾與所有利益攸關的伙伴一起努力,包括通過世貿組織等多邊機構,查明、預防、阻止和解決與貿易有關的經濟脅迫和非市場政策及做法。這些努力將包括酌情在世貿組織委員會和爭端中進行合作以挑戰這些做法。我們還承諾分享有關這些政策和做法的信息、數據和分析,並探索開發新的外交與經濟工具,以支持和加強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係來應對這些挑戰。” RFI

  • 秦暉:誰炸毀了卡霍夫卡大壩?

    烏克蘭母親河——第聶伯河上的卡霍夫卡水庫大壩於2023年6月6日上午被炸了,滾滾洪水洶湧而出。這是一年多的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中最驚人的一幕。

    俄羅斯在這次戰爭中對烏克蘭基礎設施竭盡全力的狂轟濫炸並不是新聞,除了造成嚴重平民傷亡和類似馬里烏波爾、巴赫穆特那樣一座座城市被幾乎轟平之外,重要經濟民生設施如許多主力發電廠都遭遇接二連三的導彈襲擊、原安東諾夫飛機工廠和亞速鋼鐵廠那樣的世界知名企業也毀於一旦。

    但這些破壞雖然足夠駭人,畢竟還不是長時間大範圍的生態災難。而炸毀大河上的流域性大型水工設施就不同了。如果大壩完全被毀,那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戰爭造成人為生態環境災難的最嚴重案例,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因戰爭造成的水文災難中,它的嚴重程度也可能僅次於中國抗戰中的花園口黃河大堤被炸事件。

    由於事態驚人後果嚴重,俄烏雙方都不承認是自己所為,而譴責是對方炸壩。而目前有關信息十分缺乏,到底是誰炸的,確實不好直接判斷。我雖然一直關注俄烏局勢,但不像一些雙方的“軍迷”那樣全力關注具體戰況,也沒有足夠的根據去猜測誰是“真兇”。

    图片

    被炸毀的壩段

    不過,有一些說法其實僅從常識就可以判斷真偽。此次炸壩前,關於雙方都有可能要這麼幹的說法已經流傳了幾個月了。其中一眼就可以看破的謠言,要數著名的某“戰地記者”,幾個月前媒體一位朋友鄭重發來他的報導,說是烏克蘭企圖炸毀卡霍夫卡大壩,為的是淹沒俄軍控制下的紮波羅熱核電站!我立刻回复說這人以前報導俄羅斯還挺有趣的,怎麼現在變得如此胡說八道!朋友說你沒根據可別亂講,他可是身處第一線採訪,經常有視頻的呀。

    別的我不敢說,這炸大壩為了淹核電站不是異想天開嗎?卡霍夫卡水庫是與核電站有點關係(詳後),但你看看地圖那核電站明明白白的是在大壩的上游,炸了大壩會把上游淹了?那洪水會倒著走?我沒上過月亮,但如果有人說月亮是方的不是圓的,我也不能反駁?

    图片卡霍夫卡水庫地理位置

    下面我就根據一些常識,來分析一下這次炸壩可能的背景,看看俄烏雙方誰更可能是真兇?當然這只是可能。如果其中有一方真是瘋子想自殺,超出我們的常識外,那就沒有辦法預測了。首先根據現在的照片,明明白白地可以看到卡霍夫卡大壩的缺口是在逼近南岸(當地人習稱左岸,係指從上游看下游而言)處。而我們知道自去年11月俄軍撤離赫爾松市以來,卡霍夫卡大壩就成為俄烏雙方隔第聶伯河對峙的界限。俄據南岸而烏軍據北。也就是說大壩是在俄軍控制的壩段被炸的。

    當然烏軍也可以遠距離打擊俄控區目標,克里米亞乃至莫斯科都有被襲可能,何況一河之隔?但要知道,像卡霍夫卡這種超大型水庫的大壩,無論土石壩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都是承壓的巨型實心體,不像一座樓一棟廠房可以被一枚導彈命中就塌掉了。還要考慮卡霍夫卡是個低水頭的平原水庫,巨大的庫容主要是因庫區面積廣闊而形成,那大壩雖然長達3公里卻是個低壩,在河心也只有30餘米高,被炸點靠近南岸,那就更低了。如果是一兩百米的高壩,由於水壓巨大,壩體一旦受損還有可能潰壩,這麼低的壩除非一次徹底炸掉,靠水壓使受損壩體垮塌,那是很難指望的。

    如果說卡霍夫卡某處廠房被炸,一彈所為或不無可能,但炸壩就不同了。烏軍要用轟炸機或導彈來空襲毀壩,非得大規模飽和攻擊不可。但有這樣的新聞嗎?根本連一機一彈攻擊的新聞都沒有!要說一機一彈對壩體造成損傷,出現裂縫什麼的,拖延下去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也不是絕無可能,但也絕不會瞬間垮壩嘛。但卡霍夫卡就是在6日清晨一下就垮了,同時也沒有一機一彈攻擊的新聞,你說烏克蘭是怎麼炸的?要是炸得了,烏克蘭境內這麼多水電站,這幾個月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重要能源設施發動一輪又一輪的大規模空中襲擊,火電廠和變電站被毀的不少,大型水電站卻沒有一座被毀的,你以為是PT爺爺發善心不想幹?實在是無能為力呀。

    那麼,如果不空襲,派特工埋炸藥炸壩是不是可能?當然,以特工攜炸彈炸斷一座橋是可能的,一處橋墩或一段鋼樑被炸,橋也就塌了,但同樣以如上所述的理由,連續實體的大壩如果要派特工去炸,那非得在壩基處挖個大洞埋入幾噸炸藥不可,地處前線俄軍重兵把守的南岸壩段要是能讓烏軍特工在他們眼皮下搞這麼大的工程,莫非那俄軍都是稻草人?怕是連番譏笑怒罵俄軍無能、比烏克蘭人都損得狠的普利高金先生,都不敢這麼說吧。所以被炸點的位置就決定了,除非守壩的俄軍自己炸,烏軍無論以遠程攻擊還是特工手段,都是不可能炸掉這座壩的。

    再來看看炸壩對誰有利?這就更簡單了:卡霍夫卡大壩是第聶伯河最下游一級的水壩,離河口並不遠,這段河道上只有北岸烏克蘭控制的赫爾鬆一個大城市,而俄羅斯控制的南岸人口很少,垮壩造成洪水自然是烏克蘭損失巨大。那赫爾松是去年2月PT發狂以來,整個戰爭期間俄軍曾經攻下的唯一一座烏克蘭省會城市,3月2日淪陷後,經過8個月的苦戰又被烏克蘭在11月11日收復,那可是烏克蘭迄今最具標誌性的勝利啊。PT惱羞成怒,毀掉這座城市的想法你說他會沒有?

    如果在戰爭初期,俄軍攻占赫爾松大舉北進,烏軍抵擋不住,壯士斷腕炸壩淹城以阻俄寇,就像當年蔣介石炸開花園口以阻日寇一樣,那雖然使百姓犧牲慘重而難免挨罵,或許軍事上還不得不為。可是那時烏軍都沒有這麼做。如今赫爾松收復了,整個戰爭形勢已經是烏克蘭天天發誓要反攻,而俄羅斯天天討論如何阻止,甚至為如何阻止這反攻,瓦格納和國防部都吵的一塌糊塗。這種情況下烏克蘭反倒要炸壩淹城無端自殘?哪個傻瓜會這麼幹?相反,俄軍黔驢技窮不擇手段,窮凶極惡冒天下之大不韙,企圖水淹赫爾松以阻烏軍,這事情的邏輯不是明擺著的嘛。

    图片花園口決堤後的百姓們

    不過,儘管短期看,PT的窮凶極惡可能會給烏控區造成巨大破壞,給烏軍的反攻造成一定困難(如果烏軍本來想把反攻地定在第聶伯河下游的話),但是從深層、長期看,破壞卡霍夫卡水庫,損失最大的還是目前的俄控區,尤其是克里米亞。儘管這種深層破壞並不影響當前戰局,烏克蘭也不可能以這種完全沒有軍事意義的長遠損失為目的來炸壩,但如果PT為了短期阻擋烏軍而不惜毀掉克里米亞前程的話,那倒是可能反映他已經有了這麼一種心態:對守住克里米亞並不那麼有信心,以至於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得不到,就不惜毀了它。

    道理很簡單:卡霍夫卡水庫當年之所以會修建,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給克里米亞和第聶伯河以南地區供水。在前蘇聯時期第聶伯河上修建的六級水壩、形成的六座大型水庫中,卡霍夫卡水庫182億立方米的庫容是最大的,淹沒區(即水庫面積)也是最廣的,而卡霍夫卡水電站裝機容量只有32萬千瓦,卻是最小的一個。而且這麼大庫容的水庫建在最下游的“龍尾”處,完全起不到“龍頭水庫”的調節作用。那麼,當初為什麼要搞這個工程?

    原來,修建這個水庫主要不是為了發電,也不是為了給其他水庫提供調節,其實就是為了給第聶伯河以南,尤其是給克里米亞供水。我們知道,前蘇聯黑海北岸地區降雨量由北而南明顯遞減,彼列科普地峽以北地區以至克里米亞半島歷來乾旱缺水,嚴重製約當地的發展。前蘇聯修建卡霍夫卡大壩後,就在壩首南岸配套修建了著名的北克里米亞運河,把大壩壅高的第聶伯河水通過運河引入克里米亞,成為當地的主要水源。

    換言之,卡霍夫卡水庫-北克里米亞運河工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個“引第濟克”工程。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吞併前,其用水的85%就是來自卡霍夫卡水庫提供的第聶伯河水。克里米亞被吞併後,烏克蘭關閉了運河,使克里米亞的耕種面積從2013 年的13萬公頃減少到2017 年的1.4萬公頃。不少人認為,克里米亞供水問題可能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確,在赫爾鬆與卡霍夫卡壩區淪陷後,俄羅斯首先做的事之一就是恢復了運河的供水。

    但是現在,俄羅斯為了水淹赫爾松和阻滯烏克蘭反攻,居然不惜破壞卡霍夫卡水庫,再次導致北克里米亞運河面臨斷水危機。現在雖然不知大壩的破壞程度是否已阻遏了輸水,但是烏克蘭方面為了目前沒有軍事影響的克里米亞斷水而不惜炸壩淹掉自己已經收復的赫爾松、並直接在軍事上給自己的反攻造成困難,卻是完全不合邏輯的。而PT為了短期軍事利益,而不惜短期損人——水淹赫爾松、長期害己——克里米亞斷水,除了又一次顯示其窮凶極惡之外,倒是有點當年蔣介石炸花園口式的絕望了。

    但是PT炸卡霍夫卡與蔣介石炸花園口相比,除了“獨裁者不怕死人”這點相同之外,在軍事上的作用是沒法相比的。蔣介石炸花園口,形成了上千公里泥濘一片的黃泛區,雖然百姓損失非常慘重(儘管治河專家溫善章先生曾指出,實際損失的程度並沒有以後出於政治動機誇張的那麼嚴重,但也夠慘的了),但軍事影響也相當可觀:不僅立即阻止了日軍攻占已近在咫尺的戰略樞紐鄭州,而且從炸堤直到1944年日寇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末日進攻之前,中日兩軍確實形成了隔黃泛區長期對峙長達6年之久的局面。

    图片黃泛區

    可是PT炸卡霍夫卡呢?且不說如今俄羅斯的軍事形勢遠沒有當年花園口事件前日軍長驅直入那麼危急,他這麼幹只能說明其比蔣更不顧人民,包括自己人的死活,我們只看:由於大壩的位置離第聶伯河河口也就百餘公里,遠遠沒有黃泛區的規模,這段河道在整個俄烏對峙戰線中只是很小的一截,想靠炸壩來阻止烏克蘭反攻,從戰略看是毫無希望的。能夠阻止烏克蘭反攻的因素其實目前只有一個,那就是西方對俄的綏靖主義。

    當然除了企圖淹沒赫爾松以外,炸壩更令人擔心的是紮波羅熱核電站的安全。前面說過,核電站所在的恩內霍達爾地區位於大壩的上游,盧宇光說烏克蘭要炸壩淹沒核電站根本就是信口開河不顧常識。但是核電站雖然不可能被淹,它的冷卻水卻依賴於第聶伯河水,炸壩後水庫水位下降,會不會切斷水源導致冷卻中斷,以至引發福島核電站那種堆芯融毀的核災難呢?

    我認為除非PT故意使壞,這種後果也是極少可能的。要知道福島災難確實是因海嘯淹沒損毀冷卻水泵、交通破壞又沒法運進替換設備才造成的(當時曾試圖用直升機調運替換水泵,但那種水泵過於龐大,沒有成功)。而現在核電站既沒被淹,冷卻設備也還正常,只是冷卻水源的水位下降了。但我前面已經分析過,卡霍夫卡這個水庫是個淺水平原水庫,即便水位降到死庫容,也不過只是水泵揚程增加十米左右。像這種規模的核電站設計時這種安全餘量不會沒有,在主要設備正常的情況下,因為水庫出問題就導致核電站爆炸,這樣的設計也太奇葩了。我認為即使水位下降到冷卻進水口以下,臨時用管道接續一下揚程也並不困難。畢竟核電站冷卻本來就靠抽水,與自流灌溉一旦水位低於進水口就無法可想,那是完全不同的。

    當然,誰也不能保證核電站不出事。事實上核電站在PT手裡本來就危如累卵,我們從這次炸壩事件就足以領教了。所以要保證核電站安全,除了趕俄軍是別無他法的。                                                                                                                

  • 基輔聲稱截獲證明俄羅斯炸毀卡霍夫卡大壩電話通話

    松仁

    衛星圖片顯示的卡霍夫卡水壩被炸毀後的情況

    烏克蘭國家安全局(SBU)星期五(6月9日)表示,該局截獲的一通電話可以證明,俄羅斯一個“破壞小組”炸毀了烏克蘭南部赫爾松州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卡霍夫卡大壩位於俄軍佔領區,本週二被炸毀後引發洪災,不僅讓成千上萬的民眾流離失所,而且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俄烏雙方都指責對方是炸毀大壩的兇嫌。而美英情報機構也在對事件做深入的調查,目前還未確定究竟誰才是炸毀大壩的黑手。

    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在社媒電報上公佈了一段一分半長的電話錄音,裡面似乎是兩位男子用俄語在討論大壩被炸這一事件。“他們(烏克蘭人)沒有攻擊,是我們破壞小組幹的,”錄音中一位被烏克蘭國家安全局認定為俄軍士兵的人說。“他們想,呃,用大壩來嚇嚇人。”“事情並沒有照計劃進行,(他們)與他們原先計劃相比做過頭了,”這位士兵說。錄音中的男子還說到,水壩下游一個野生動物園“成千上萬”的動物也因此死亡。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錄音電話另一端的男子對前述男子有關俄羅斯部隊炸毀水電站和大壩的說法感到驚訝。俄軍去年二月發動對烏克蘭的全面侵略之後,大壩所處的赫爾鬆地區就一直處於俄軍的佔領之下。路透社在報導中指出,無法獨立證明電話錄音的真偽,而一再指責烏克蘭方面炸毀大壩的俄羅斯暫時也未對烏克蘭情報局的指控發表評論。

    烏克蘭國家安全局沒有透露更多有關電話錄音以及通話男子的更多細節,但是表示該局已經就此案的戰爭罪行和生態破壞罪行展開刑事調查。“烏克蘭國家安全局攔截(電話錄音)的證實,卡霍夫卡水電站是佔領軍的一個破壞小組炸毀的,”路透社引述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的一份聲明說。“侵略軍想要通過在我們國家南部炸毀大壩和製造一場人為災難來訛詐烏克蘭。”

    卡霍夫卡大壩被炸後,水庫里大量的魚死去。 (2023年6月7日)
    卡霍夫卡大壩被炸後,水庫里大量的魚死去。(2023年6月7日)

    卡霍夫卡大壩被炸毀之後,洪水瞬間淹沒了下游的大片土地。好幾百來不及逃走的民眾攀上屋頂等待救援,而赫爾松州州長表示,該州南部大約600平方公里的土地目前被淹在水下。根據美聯社的報導,赫爾松州奧萊什基市市長耶夫恆·雷許查克(Yevhen Ryshchuk)表示,截至星期四下午,泛洪區水位開始下降,但是奧萊什基市90%的地方仍然淹在水下。雷許查克在俄軍入侵後因為拒絕與俄軍合作而隱匿起來,但是仍然與該市的市民保持密切的聯繫。

    莫斯科安插的赫爾松州州長弗拉迪米爾·薩爾多(Vladimir Saldo)聲稱他所領導的政府已經從災區救出4000多災民,並且在社媒上分享了一段避難所中為災民準備的床舖的視頻。但是雷許查克否認了薩爾多的吹噓。他指出,一些試圖逃離災區的民眾又被俄軍趕回,俄軍還指責這些民眾是期盼烏克蘭部隊解放的“等待者”。

    “通過炸毀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俄羅斯聯邦決定證明它是對整個文明世界的威脅,”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局長瓦西里·馬柳克(Vasyl Malyuk)在聲明中說。“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不僅將普京政府的領導人,而且要將(從事破壞的)普通罪犯繩之以法,”馬柳克又說。VOA

  • 大陆发来的最新快递与视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2023-06-09
    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正常网络秩序,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3年6月25日。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出意见:

    一、电子邮件请发至:xsjsxgca@163.com;

    二、信件请寄至: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邮编:100745;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邮编:100726。请在电子邮件主题或信封上标注“惩治网暴文件反馈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正常网络秩序,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执法、司法实践,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依法维护公民权益和网络秩序

    1.在网络上针对个人肆意发布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信息的网络暴力行为,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有的造成了他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扰乱网络秩序,破坏网络生态,致使网络空间戾气横行,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安全感。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实施,被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坚持严惩立场,依法能动履职,为“网暴”受害人提供充分法律救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众安全感,维护正常网络秩序。

    二、准确适用法律,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

    2.依法惩治网络诽谤行为。在信息网络上制造、散布谣言,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

    3.依法惩治网络侮辱行为。在信息网络上采取肆意谩骂、恶毒攻击、披露隐私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以侮辱罪定罪处罚。

    4.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组织“人肉搜索”,在信息网络上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

    5.依法惩治线下滋扰行为。将网络暴力延伸至线下,对被网暴者及其亲友实施拦截辱骂、滋事恐吓、毁坏财物等滋扰行为,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6.依法惩治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的恶意营销炒作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基于蹭炒热度、推广引流等目的,对于所发现的网络暴力信息不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符合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规定的,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7.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行为。实施网络诽谤、侮辱等网络暴力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8.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坚持严格执法司法,对于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应当依法严肃追究,切实矫正“法不责众”错误倾向。要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应当体现从严惩治精神,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实施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1)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实施的;(2)组织“水军”“打手”实施的;(3)编造“涉性”话题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的;(4)利用“深度合成”技术发布违法或者不良信息,违背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的;(5)网络服务提供者发起、组织的。

    9.依法做好民事维权工作。针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行为,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被害人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10.准确把握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通过信息网络检举、揭发他人犯罪或者违法违纪行为,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或者明知是捏造的事实而故意散布的,不应当认定为诽谤违法犯罪。针对他人言行发表评论、提出批评,即使观点有所偏颇、言论有所过激,只要不是肆意谩骂、恶意诋毁的,不应当认定为侮辱违法犯罪。

    三、畅通诉讼程序,及时提供有效法律救济

    11.落实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的法律规定。被害人就网络侮辱、诽谤提起自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公安机关应当根据人民法院要求和案件具体情况,及时查明行为主体,收集相关侮辱、诽谤信息传播扩散情况及造成的影响等证据材料。经公安机关协助取证,达到自诉案件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决定立案;无法收集相关证据材料的,公安机关应当书面向人民法院说明情况。

    12.准确把握侮辱罪、诽谤罪的公诉条件。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实施侮辱、诽谤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应当提起公诉。对于网络侮辱、诽谤是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应当综合侵害对象、动机目的、行为方式、信息传播范围、危害后果等因素作出判定。实施网络侮辱、诽谤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

    (1)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影响恶劣的;(2)随意以普通公众为侵害对象,相关信息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引发大量低俗、恶意评论,严重破坏网络秩序,影响公众安全感的;(3)侮辱、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4)多次散布诽谤、侮辱信息,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大量散布诽谤、侮辱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5)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情形。

    13.依法适用侮辱、诽谤刑事案件的公诉程序。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网络侮辱、诽谤犯罪,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立案。被害人同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原自诉人可以作为被害人参与诉讼。对于网络侮辱、诽谤行为,被害人提起自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有关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应当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14.加强立案监督工作。对于网络侮辱、诽谤以及适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其他罪名处理的网络暴力案件,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上级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公安机关网络暴力案件立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内部监督。

    15.依法适用人格权侵害禁令制度。权利人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害其人格权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依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条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行为人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依法作出人格权侵害禁令。

    16.依法提起公益诉讼。网络暴力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所发现的网络暴力信息不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四、落实相关工作要求,切实完善综合治理措施

    17.有效保障被害人权益。针对相关网暴信息传播范围广、危害大、影响难消除的现实情况,要依法及时向社会发布案件进展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有效消除不良影响。依法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促使被告人认罪认罚,真诚悔罪,通过媒体公开道歉等方式,实现对被害人人格权的有效保护。

    18.强化衔接配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加强沟通协调,统一执法司法理念,统一对网络暴力行为定性和案件处理程序的认识,有序衔接自诉程序与公诉程序,确保案件顺利侦查、起诉、审判。对重大、敏感、复杂案件,公安机关要及时听取人民检察院的意见建议,确保案件依法稳妥处理。

    19.做好法治宣传。要认真贯彻“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充分发挥执法办案的规则引领、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适时发布涉网络暴力典型案例,向社会明确传导“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教育引导广大网民自觉守法,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20.促进网络暴力综合治理。立足执法司法职能,在依法办理涉网络暴力相关案件的基础上,做实诉源治理,深入分析滋生助推网络暴力发生的根源,主动向有关监管部门提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促进网络暴力治理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发自我的 iPhone

  • 中國高考作文首現“習近平語錄” 要求考生按命題“體現思考”

    2023年6月7日,北京考生走出考場。

    中國一年一度的大學招生考試“高考”週三(6月7日)拉開帷幕。在一份多個省份採用的語文考卷中,作文試題引述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要求考生據此寫出感想。

    這是中國高考罕見地將現任領導人的語錄納入高考作文。此前,只有中共建政領袖毛澤東的詩詞登上過試卷。毛澤東生前撰寫了大量詩詞,在中共黨內被譽為“思想家”和“詩詞巨匠”。他的《沁園春雪》等詩詞被收入中國中學語文課本。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此次高考中,教育部命題的全國乙卷作文試題以“吹滅別人的燈,並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為提要,要求考生以此寫一篇文章,體現自身的思考。

    題目中更強調,這兩句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出了普遍的道理”。

    公開資訊顯示,第一段文字出自今年3月,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時發表的談話內容。

    第二段則是習近平2014年3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內容。這句話被用於宣揚中國政府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People gesture to buses transferring students to attend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NCEE), known as "gaokao", in Yantai, in China's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on June 7, 2023.
    圖像加註文字,這套語文試題使用的地區包括河南、山西、江西、內蒙古、新疆、陝西等12省區。
    gaokao in China

    今年中國高考語文科目共有七套試卷,其中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的試卷四套,北京、天津、上海則自行命題,因此共有7個不同作文考題。

    這套以“習語錄”為作文題的全國乙卷由教育部命題,使用的地區包括河南、山西、江西、內蒙古、新疆、陝西等12省區,覆蓋考生廣泛。

    在中國受到審查的社交媒體上,該作文題引發網民熱議。有網友表示,“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說中美關係,美國想盡方法阻礙中國的偉大復興,逆全球化進程損人不利己。”一些海外社交媒體上的網民則批評該作文題是“政治入侵教育”。還有人指其是讓學生作“政治表態”。

    A photo of President Xi Jinping and Chairman Mao Zedong is seen in a Tibetan homestay in the Lulang town tourist village during a government organized visit for journalists on June 4, 2021 in Linzhi, Tibet
    圖像加註文字,有批評稱該作文題是讓學生作“政治表態”。

    直接要求考生以領導人語錄撰寫高考作文並不常見。在2017年,全國二卷曾要求學生以包括毛澤東詩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內的名句為題,寫出感觸。

    近年來,中國的宣傳部門不斷加強對於習近平的歌頌。早在2018年,一些電視台就推出了有關習近平思想的綜藝節目。例如以娛樂綜藝節目聞名的湖南衛視播出了學習習近平思想的電視問答節目《新時代學習大會》,央視緊隨其後推出《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

    各地都開展了學習“習思想”的主題教育活動,多座大學成立了習近平思想研究中心。

    習近平成功開始第三任期後,高級官員中也掀起了歌頌習近平的熱潮。在《習近平著作選讀》發行後,被視為習近平親信的中共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蔡奇強調,要推動習思想“入腦入心入魂”。

    除了全國乙卷,其他三份全國卷的作文題目分別是“時間”、“好的故事”、“自己的空間”。地方卷中,上海卷的作文試題為:“一個人樂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僅僅是因為好奇心嗎?”引導考生以“探索”為概念作文,再次得到不少好評。

    北京卷要考生從“續航”或“亮相”中選一為題寫文章。天津卷則要求考生寫出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與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和擔當”的想法。BBC

  • 芬蘭驅逐9名涉嫌間諜活動的俄羅斯外交官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開始以來,歐洲安全部門加強了打擊涉嫌從事間諜工作的俄羅斯人。

    俄羅斯總統普京2023年5月23日莫斯科 via REUTERS – SPUTNIK

    作者:古莉

    法新社說,週二,在芬蘭政府與總統和外交安全政策部長舉行會議後宣布”準備驅逐俄羅斯在赫爾辛基大使館的9名情報人員”。據Politico介紹,自去年2月莫斯科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以來,歐洲安全部門對俄羅斯間諜進行了打擊。

    不願透露姓名的西方情報官員稱,約有400名在外交掩護下活動的俄羅斯情報人員已被驅逐出境。這個數目約佔在歐洲活動的俄羅斯間諜的一半。波蘭6月3月表示,它已經擊破整個俄羅斯的間諜網絡,逮捕了幾名外國國民。芬蘭政府在一份聲明中說,芬蘭將驅逐俄羅斯大使館9名情報人員,因為他們的行為違反了《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據芬蘭外交部的司長利瓦拉(Marja Liivala)告訴法新社:”這些決定是基於芬蘭安全情報局(SUPO)的評估。該部門在推特上說,這次驅逐行動是”俄羅斯在芬蘭情報部門的一個重大挫敗”。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芬蘭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惡化,促使芬蘭打破幾十年來奉行的軍事不結盟宗旨,於2022年5月申請加入北約,並在今年4月正式成為北約成員。上個月(5月),芬蘭外長哈維斯托(Pekka Haavisto)發布報告說,俄羅斯在4月底凍結了芬蘭駐莫斯科大使館和駐聖彼得堡領事館的銀行賬戶。同時,芬蘭國有能源公司富騰(Fortum)宣布,莫斯科已控制了其在俄羅斯的子公司。普京總統簽署了一項總統令,批准這項收購。

    赫爾辛基擔心莫斯科利用移民越境流動對其施壓,於今年2月開始在芬俄邊境修建200公里長的圍牆試點項目,新的三米高的金屬圍欄將取代現有的輕型木質圍欄,而輕型木質圍欄是為了防止牲畜誤入鄰國。RFI

  • 拜登對華政策:尋求對話還是“更準更狠”?

    方冰

    6月6日多家美國主要媒體報導,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預計將在未來幾週內訪問中國。最近,拜登政府已經派出了多名高官訪問北京。如果布林肯得以成行,這將是他自今年初因中國間諜氣球事件導緻美中緊張局勢爆發以來首次訪問中國。

    這些跡象讓外界似乎看到墜入低谷的美中關係有望回暖。美國的專家學者對此反應不一。有學者認為過去半個世紀美國的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拜登政府卻還在追著要跟北京對話;但也有專家認為保持接觸是預防衝突的重中之重,拜登政府對華競爭加對話,是一種“更準、更狠”的對華政策。

    范亞倫:美國不應乞求中共對話

    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和國際事務學教授范亞倫(Aaron Friedberg)對拜登政府尋求與北京對話的努力不以為然。“如果中共當局拒絕對話,就像他們在很多場合所做的那樣,我們就不應該追著他們要求對話。我們只應該表明我們願意在他們選擇好的某個時候進行對話,但我們不會去乞求他們。”

    最近,儘管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論壇上,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拒絕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對話,拜登政府仍罕見地派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伯恩斯(William Burns) 秘訪北京。這讓人想起老布什總統在六四鎮壓後數日派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作為密使前往北京面見鄧小平,試圖穩住當時幾乎坍塌的美中關係。

    本週,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與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與台灣事務高級主任貝莎蘭(Sarah Beran)星期一也到北京與中方會談,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韋丹特·帕特爾(Vedant Patel)說,此舉是為了“負責任地管控我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因間諜氣球後暫停訪華,雙方幾乎失去了所有溝通渠道。

    請同時參閱:美國高級外交官在北京會晤了中國外交部高官,討論雙邊關係和台海等議題

    范亞倫還批評康達選擇天安門大屠殺週年紀念日的6月4日訪問北京是個“錯誤”,暗示本屆政府似乎對中共被普遍譴責的人權侵犯行為並不十分在意。“這是個非常糟糕且不必要的錯誤,本來可以很容易避免的。我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他說。

    范亞倫曾在2003至2005年間擔任前美國副總統切尼辦公室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他去年發表了檢討美國對華接觸政策的新書《誤讀中國》(Getting China Wrong)。他的結論是,過去半個世紀,美國的對華接觸政策是失敗的。

    他認為,從這一戰略制定者預設的目標看,無論是希望“中國成為現有國際秩序中所謂的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還是“促進中國的經濟體系進一步自由化,並最終推動其政治體系的民主化”,“所有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因此按這個標準,除了該策略失敗之外,很難得出任何其它結論。”

    他指出,這一政策失敗的關鍵是,“中國共產黨如此堅決地保持其對政治權力的壟斷”,他們制定了反制美國推動中國變革的戰略,並“被證明是成功的”。范亞倫將此“歸功於中共領導層為維護政權而採取的殘酷而有效的策略,使我們今天仍處於這樣的狀態。”

    2020年7月23日,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尼克松總統圖書館發表了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重要演講,宣布過去幾十年美國共和民主兩黨政府實行的對華接觸政策的終結。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無情的事實並應以此作為我們未來幾年和幾十年的指導:與中國盲目接觸的舊模式根本做不成事。我們絕不能延續這個模式。我們決不能重回這個模式。”蓬佩奧說。

    那麼,在范亞倫教授看來美國應該實行什麼樣的對華政策呢?他認為,拜登政府在對華經濟、軍事方面的政策,尤其是團結美國盟友方面的成績值得肯定;美中之間也“應該尋求保持對話的渠道,” 以及“嘗試在我們的利益可能重疊的領域進行合作,” 但是,美國必須放棄對改善美中關係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他還表示,美國的對華政策不應偏離與中國的競爭。他說,美中兩國現在“正處於關係緊張和競爭加劇的長期階段,我們應該專注於有效地開展競爭,而不是寄希望於也許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正確的外交方式和合適的會面地點,這樣就可以扭轉局面。”

    范亞倫指出,美中關係的轉變,“是深層力量的產物,而不是因為無法會晤、或這個聲明那個聲明(可以解決的),它有著深刻的根源。”

    據彭博社週四報導,白宮印太協調員坎貝爾日前表示,“在(與中國)對話和外交方面,我們仍處於這一輪重新接觸進程的早期。”他說,美國認為競爭仍將是這一關係的“主要框架”。

    劉亞偉: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帶來東亞半個世紀和平

    但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認為,不能全盤否定美國對華接觸的政策。他說,過去近半個世紀“整個亞太地區是世界經濟繁榮和和平的發動機。不管中國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有沒有變化,單從東亞沒有戰事,包括台海這些年的和平,都是(美國對華)接觸政策的結果之一。”

    如果尼克松總統上世紀70年代初打開中國大門是美國對華接觸政策的開端,那麼劉亞偉認為,“如果不接觸的話,蘇聯也不會這麼快地在冷戰的時候敗下來”。難道不接觸“中國就能變得更不能夠對美國構成挑戰?”他反問。

    事實上,自習近平上台後,就已更明確宣示中美關係必須按照中共的標準界定。2014年9月,前美國總統卡特前往北京參加慶祝兩國建交35週年活動,被習近平羞辱性接待,不僅對原定安排隨意刪減變化,而且只安排時任國家副主席李源潮主持慶祝活動,以至於卡特總統一度考慮提前回國。陪同前往的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事後寫道,“這次訪問的總體效果……是讓訪客感到不可能進行真正的接觸。”

    美國前總統卡特在北京大學的座談會上(資料照片,2012年12月12日)
    美國前總統卡特在北京大學的座談會上(資料照片,2012年12月12日)

    但劉亞偉認為,“不管最近10年怎麼樣,45年(自卡特總統促成美中1979年建交算起)下來,中國人民生活的改善,中國人民相對的自由,中國老百姓能發家致富,能夠自己創辦自己的企業,所有這些都是跟當年的接觸政策是息息相關的。”

    有類似感受的還包括《華爾街日報》華裔記者魏玲靈。她最近撰文指出,美國對華接觸的政策,讓她實現了自己的美國夢,並“使許多中國人有可能通過到西方來或與西方公司合作、或僅僅因為貿易使周邊經濟騰飛,從而實現了他們的夢想。”

    魏玲靈1999年獲准進入紐約大學商業新聞項目深造,當年正好發生了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事件,兩國關係跌入低谷,但由於中國江澤民政府仍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從而並未使兩國脫離接觸。

    2010年魏玲靈成為美國公民後,被派往北京任《華爾街日報》駐京記者。但2020年在習近平發動的驅逐西方記者運動中,她也被逐出了“自己出生的國家“。

    魏玲靈在文章中並沒有明指是北京還是華盛頓要對雙方接觸政策的終止負主要責任,但她說,“過去三年,美中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競爭有時甚至是直接對抗取代了接觸”;她說,在接觸政策下西方正在贏得中國人心這一事實,正是“習近平試圖將中國與外國影響隔離開來的原因之一”。

    拜登對華政策“更準、更狠”?

    劉亞偉說,拜登政府上台之初,北京的中美關係決策者們都期待熟悉中國的他會修正特朗普的對華政策。但是結果是,“他不但沒有修正,還全盤地接下來,而且把對華政策搞得比特朗普那個時候應該是更準、更狠。”

    “拜登對華政策的一個特點,就是競爭歸競爭,合作歸合作,真要對抗也不在乎。那中國對這種做法不是特別能接受,因為中國覺得要合作就最好擱置競爭,而拜登政府現在做法是該競爭的地方一點不手軟,但又覺得不能進入新的冷戰,不能因為沒有溝通渠道最後發生誤判或事故,”劉亞偉說。

    劉亞偉表示,中國認為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實質是,“要么你(北京)改變言行,要么就把你從現行的國際秩序中踢出去。我覺得這個應該是拜登對華政策的精髓吧。”

    有一位叫“量子躍遷”的網友也有類似的評語。他寫道:“美國對中共正採取一種鬥而不破、笑裡藏刀的策略:一方面,對中共的遏制和打擊環環緊扣,毫不手軟;另一方面,又對中共笑臉相迎,及時給中共做美容上面膜,養護好中共的’面子’。拜登政府通過這種又打又拉的策略,導致中共進退失據,有苦難言。”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期間與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握手。 (2023年6月2日)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期間與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握手。2023年6月2日

    週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網站發表了該雜誌副主編詹姆斯·帕爾默(James Palmer)的文章《為什麼北京不與華盛頓接觸》 (Why Beijing Won’t Engage With Washington)。帕默認為,習近平根本看穿了拜登與中國對抗的實質。他說,中國一直拒絕拜登政府對話的提議,部分原因是,中共高層領導人對華盛頓不說“脫鉤”改說“去風險”、不稱中國為敵人而稱競爭對手,都沒有改變他們對美國的看法。

    “歸根結底,白宮所設想的願景—兩個有重大分歧的大國可以繼續做生意—對北京的領導層來說沒有說服力。中國對與美國接觸一直缺乏興趣似乎來自高層。”文章說。

    普林斯頓大學國家政治和國際事務學教授范亞倫就此警告說:“有些人只是被他們狹隘的利益所驅動,他們對(接觸)政策的持續支持,是這一政策已明顯無以為繼之後仍得以維持的原因之一。”

    但也有評論認為,拜登政府在與北京激烈競爭的同時不斷尋求與北京的接觸,並非不知道這種對話難以解決雙方根深蒂固的分歧,而是為了鞏固與盟友的關係,“看,我們一直在敦促北京進行對話。”

    不過不管對話的目的為何,劉亞偉認為,未來美中關係必須“要有足夠的交流和溝通”,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避免在台海、南中國海、東中國海等諸多熱點問題上出現武裝衝突。“我覺得這個是重中之重”。他說。VOA